巴氏杀菌机与蒸煮漂烫设备均属于
食品热加工装备,前者以 “
低温温和杀菌、保留营养风味” 为核心目标,后者以 “钝化酶活性、软化质地、预杀菌” 为主要功能,广泛应用于果蔬、
肉制品等预处理环节。部分食品加工厂为降低设备投入成本,考虑将闲置或老旧巴氏杀菌机改装为蒸煮漂烫设备。但两者在工艺要求、设备结构、参数控制等方面存在本质差异,改装需兼顾技术适配性、生产稳定性与合规性。本文从工艺差异对比、改装可行性评估、核心改造要点、风险防控及合规要求五个维度,系统解析巴氏杀菌机改装蒸煮漂烫设备的实操路径与注意事项。
一、工艺本质差异:改装的核心挑战来源
巴氏杀菌与蒸煮漂烫虽均依赖热力作用,但在温度范围、处理时间、物料接触方式等核心参数上差异显著,这构成了改装的主要技术挑战。
从温度与时间参数来看,巴氏杀菌聚焦 “精准低温控制”,温度通常稳定在 60-85℃,如乳制品 HTST 工艺为 70-75℃/15-20 秒,肉制品低温杀菌为 68-72℃/30-45 分钟;而蒸煮漂烫需更高温度与灵活时长,果蔬漂烫多采用 90-100℃,叶菜类保温 1-3 分钟,根茎类需 5-10 分钟,部分肉制品预煮甚至需 85-95℃/10-15 分钟。这种温度上限与时长范围的差异,对设备加热能力与保温系统提出截然不同的要求。
在物料处理方式上,巴氏杀菌机针对流体或软包装产品设计,如板式巴氏杀菌机通过换热器实现料液与热水的间接换热,滚筒式设备适用于包装肉制品;蒸煮漂烫设备则需直接接触式加热,通常采用网带输送物料浸没于热水中,或通过喷淋实现均匀受热,且需频繁处理固体物料的进出,对设备的进料结构、物料输送系统要求更高。
此外,后续处理需求也存在区别:巴氏杀菌后需快速冷却至低温(如乳制品冷却至 4℃)以延长保质期,设备多集成冷却模块;蒸煮漂烫后需立即脱水或降温以保持质构,需配套沥水、风冷装置,这对改装后的设备集成性提出挑战。
二、改装可行性评估:三类设备的适配性分析
巴氏杀菌机的结构类型直接决定改装可行性,其中间歇式设备适配性较高,连续式设备改装难度较大,需结合具体类型评估:
间歇式巴氏杀菌机(如批次式杀菌锅) 改装潜力较大。此类设备以密闭锅体为核心,具备加热、保温功能,与小型批次式漂烫设备的结构相似度较高。例如某果蔬加工厂将 600L 批次式巴氏杀菌锅改装为漂烫设备,通过提升加热功率使温度可达 98℃,配合人工进出料,可满足每日 500kg 芦笋的漂烫需求,设备改造成本仅为新购设备的 30%。但需注意锅体容积限制,仅适用于小批量生产。
连续式板式巴氏杀菌机 改装难度显著。这类设备通过板式换热器实现间接加热,主要用于流体物料(如果蔬汁、牛奶),缺乏固体物料输送系统,且换热间隙极小,固体物料易造成堵塞。某饮料厂曾尝试将板式杀菌机改装用于萝卜条漂烫,仅运行 2 小时即因物料卡阻导致换热器损坏,维修成本超过改装投入,较终放弃。
滚筒式巴氏杀菌机 改装需局部改造。该设备通过滚筒输送包装产品,可改装用于带包装的肉制品预煮漂烫,但需拆除原有冷却段,提升加热系统功率,确保滚筒内水温稳定在 85-95℃。某肉制品厂将滚筒式杀菌机改装后用于真空包装卤味的预煮,通过增加温度传感器密度(每米滚筒 1 个传感器),实现温度偏差控制在 ±2℃以内,满足生产需求。
三、核心改造要点:从设备到工艺的系统调整
若选择适配性较高的巴氏杀菌机进行改装,需从加热系统、物料输送、控温逻辑、排水清洁四个核心模块进行系统性改造,确保符合蒸煮漂烫工艺要求。
加热系统升级是基础。需更换或增加加热元件,如将原有电加热管功率从 15kW 提升至 30kW,或改造蒸汽换热系统,使水温可稳定达到 90-100℃。同时拆除原有冷却模块(如板式换热器的冷却段),避免能量损耗。某加工厂改造时采用 “蒸汽盘管 + 温控阀” 组合,实现水温从常温到 98℃的升温时间缩短至 15 分钟,满足连续生产需求。
物料输送与接触系统改造是关键。针对间歇式设备,需增加手动或气动开盖装置,配备不锈钢吊篮便于固体物料进出;针对连续式设备,需加装网带输送系统,网带孔径根据物料大小调整(如叶菜类采用 2mm 孔径,根茎类采用 8mm 孔径),并设置防堵刮板。改造后需确保物料完全浸没于热水中,或通过喷淋实现全覆盖,避免局部加热不均。
控温与定时系统重构需适配新工艺。原有巴氏杀菌机的温控范围多为 50-90℃,需重新校准温度传感器,扩展量程至 0-120℃;控制系统需增加定时功能,支持 1-30 分钟的时长设定,并具备 “到达设定温度后自动计时” 的联动逻辑。某改造案例中,通过更换西门子 CMI 程序控制器,实现了温度与时间的精准联动,漂烫效果稳定性提升 40%。
排水与清洁系统优化不可忽视。蒸煮漂烫过程会产生大量物料碎屑,需在锅体底部增设大口径排水口(直径≥50mm),并安装滤网拦截杂质;内壁需重新抛光处理,去除原有密封胶条缝隙,避免残渣堆积。同时增加高压喷淋装置,满足 GB 14881 中 “设备易清洁” 的要求。
四、风险防控与合规要求:避免生产与法律风险
改装过程中需重点防控技术风险与合规风险,避免因设备改造导致产品质量问题或违反法律法规。
技术风险防控需聚焦三点:一是温度均匀性控制,通过增加多点温度传感器(每平方米加热区域 1 个),确保物料各部位温度偏差不超过 ±3℃,避免出现 “局部未熟透” 或 “过度软烂”;二是物料损耗控制,改装后需测试不同物料的较佳参数,如西兰花漂烫采用 95℃/90 秒,比原有参数缩短 30 秒,物料损耗率从 8% 降至 3%;三是设备安全防护,加装物料卡阻报警装置、超温自动断电装置,符合 GB/T 23821《机械安全 防止上肢触及危险区的安全距离》要求。
合规性管理需满足三重标准:其一,设备材质需符合食品接触要求,改造中新增的网带、吊篮等部件必须采用 SUS304 或 SUS316 不锈钢,提供材质检验报告;其二,工艺参数需经过验证,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对改装后设备的漂烫效果进行检测,如果蔬酶钝化率需达到 90% 以上,微生物杀灭率符合相关标准;其三,数据记录需完整,保留设备改造图纸、参数验证报告、日常运行记录(温度、时间、物料批次),保存期限不少于 1 年,满足食品安全追溯要求。
五、替代方案与决策建议:平衡成本与效率
对于改装可行性较低或生产规模较大的企业,需理性评估改装与新购的成本效益,选择较优方案。
小批量生产场景可优先考虑改装。若日处理量低于 1 吨,且具备间歇生产条件,选择间歇式巴氏杀菌机改装,改造成本约 2-5 万元,投资回收期通常为 3-6 个月。但需预留 10-15% 的设备维护预算,应对改装后可能出现的加热不均、密封失效等问题。
规模化连续生产场景建议新购专用设备。新购网带式漂烫设备虽初始投入较高(约 15-30 万元),但具备产能稳定(可达 5-10 吨 / 小时)、参数精准、易清洁等优势,且设备制造商可提供合规认证文件,降低监管风险。某大型果蔬加工厂对比发现,新购设备的单位产品加工成本比改装设备低 12%,且故障率下降 60%。
过渡性场景可采用 “半改装 + 辅助设备” 模式。如保留巴氏杀菌机的加热与保温功能,外接网带输送装置与沥水设备,既降低改造难度,又提升生产连续性。这种模式适用于产能波动较大的企业,可灵活调整生产规模。
综上,巴氏杀菌机改装为蒸煮漂烫设备具有一定可行性,但需基于设备类型精准评估,通过系统性改造满足工艺要求,并严格把控合规风险。企业需结合自身产能需求、资金状况与合规要求综合决策,在降低成本的同时,确保产品质量与生产安全。未来,随着模块化热加工设备的普及,设备功能切换将更灵活,为食品加工厂提供更有效的解决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