低温杀菌(通常指巴氏杀菌,温度 60-85℃)作为肉制品加工中兼顾食品安全与品质的关键工艺,核心优势在于杀灭致病菌(如李斯特菌、沙门氏菌)的同时,最大程度保留肉质鲜嫩口感、营养成分及特色风味(如烟熏味、发酵风味)。并非所有肉制品都需低温杀菌,仅当产品水分含量较高、脂肪易氧化或含挥发性风味物质,且无法通过高盐、高糖、干燥等方式实现长期抑菌时,低温杀菌才成为必要选择。本文将系统梳理需低温杀菌的肉制品种类,盘点市场常见的肉类杀菌成品,为消费者与行业从业者提供清晰参考。

一、需低温杀菌的肉制品种类:按加工工艺与特性分类
需低温杀菌的肉制品多具备 “高水分 / 中水分”“易滋生微生物”“风味易流失” 三大共性,按加工工艺可分为六大类,每类产品因物料特性差异,低温杀菌的必要性与工艺重点各不相同。
(一)低温灌肠类肉制品:高水分、低脂肪,需控菌保嫩
低温灌肠类以鲜嫩口感为核心竞争力,水分含量 65%-75%(远超常温肉制品的 35% 以下),脂肪含量 8%-15%,且多为即食或半即食产品,若不进行低温杀菌,微生物极易繁殖导致变质,主要包括:
- 禽肉灌肠:如鸡肉肠、 turkey 肠,瘦肉以鸡胸肉、火鸡肉为主(占比 60%-70%),添加玉米、胡萝卜等蔬菜颗粒(10%-20%),pH 值 5.8-6.5(中性偏酸),易滋生李斯特菌(在 4-10℃冷藏环境仍可繁殖)。低温杀菌需控制温度 72-75℃、时长 20-25 分钟,既杀灭致病菌,又避免鸡肉蛋白质过度变性(变性率超过 30% 会使肉质变柴);
- 猪肉灌肠:如猪肉火腿肠、早餐肠,瘦肉以猪前腿肉为主(占比 50%-60%),添加大豆蛋白(5%-8%)提升弹性,水分含量 68%-72%,主要风险菌为沙门氏菌。低温杀菌需采用分段升温(40℃→60℃→75℃),时长 25-30 分钟,防止肠体因内外温差过大出现开裂;
- 低脂灌肠:如牛肉低脂肠、植物肉混合肠,脂肪含量≤5%,添加膳食纤维(如菊粉,3%-5%),水分含量 70%-75%(低脂导致水分占比升高),易因营养丰富滋生杂菌。低温杀菌需搭配 0.02% 维生素 C 溶液(防氧化),温度 70-73℃、时长 18-22 分钟,避免膳食纤维在高温下分解失去保健功能。
这类肉制品若省略低温杀菌,在 0-4℃冷藏条件下保质期仅 1-2 天,经低温杀菌后可延长至 7-15 天,且能保持肉质咀嚼性≤3kgf 的鲜嫩口感。
(二)熏煮类肉制品:中水分、中脂肪,需保风味防氧化
熏煮类肉制品经烟熏或煮制工艺加工,含挥发性风味物质(如愈创木酚、醛类),高温杀菌会导致风味流失,同时脂肪含量 15%-25%(中高水平),易氧化产生哈喇味,需通过低温杀菌平衡安全与风味,主要包括:
- 熏煮肠:如法兰克福肠、维也纳肠,经 60-70℃烟熏 1-2 小时,添加烟熏液(0.5%-1%)强化风味,水分含量 55%-65%,主要风险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。低温杀菌需控制温度 68-72℃、时长 18-22 分钟,减少烟熏风味物质挥发(挥发率≤10%),同时通入氮气(纯度≥99.99%)隔绝空气,降低脂肪氧化(酸价≤2.5mg KOH/g);
- 熏煮火腿:如低脂火腿、切片火腿,采用猪后腿肉(瘦肉占比 70%-80%),经盐水注射(盐含量 2%-3%)、滚揉腌制后煮制,水分含量 60%-65%,pH 值 5.6-6.2,易滋生李斯特菌。低温杀菌需采用 “喷淋式” 工艺(避免浸泡导致风味流失),温度 70-73℃、时长 25-30 分钟,确保火腿中心温度达 68℃以上;
- 熏煮禽肉:如熏鸡胸肉、熏鸭胸,经低温烟熏(50-55℃)处理,脂肪含量 5%-10%,水分含量 65%-70%,含胶原蛋白(占比 5%-8%),高温易导致胶原蛋白过度凝固使肉质变韧。低温杀菌需控制温度 65-68℃、时长 15-18 分钟,保持肉质嫩度(剪切力≤2.5kgf)。
熏煮类肉制品若采用高温杀菌(121℃),风味物质损失率可达 30% 以上,而低温杀菌能将损失率控制在 10% 以内,同时延长保质期至 20-30 天(0-4℃冷藏)。
(三)发酵类肉制品:中水分、含活性菌,需护菌控杂菌
发酵类肉制品通过乳酸菌、酵母菌等微生物发酵形成独特风味,含活性益生菌(如植物乳杆菌、短乳杆菌),高温杀菌会杀灭活性菌,仅能采用低温杀菌控制杂菌(如金黄色葡萄球菌),主要包括:
- 发酵香肠:如萨拉米香肠(Salami)、图林根香肠,瘦肉含量 60%-70%、脂肪含量 20%-30%,经 25-30℃发酵 3-5 天,pH 值降至 4.5-5.2(酸性环境抑制部分菌),水分活度 0.85-0.90,仍需低温杀菌控制耐酸杂菌。杀菌温度 60-65℃、时长 12-15 分钟,既能杀灭杂菌,又保留 80% 以上的活性益生菌;
- 发酵火腿:如西班牙伊比利亚火腿(切片装)、意大利帕尔玛火腿(即食装),经长时间发酵(6-12 个月),水分含量 40%-45%、盐含量 3%-4%,但切片后易受外界微生物污染。低温杀菌需采用 “热风 + 喷淋” 组合工艺,温度 62-65℃、时长 10-12 分钟,避免火腿油脂融化(脂肪熔点 35-40℃)导致口感油腻;
- 发酵禽肉肠:如鸡肉发酵肠、鸭肉发酵肠,添加乳酸菌发酵剂(0.2%-0.3%),发酵后 pH 值 5.0-5.5,水分含量 60%-65%,含活性菌数≥10^6 CFU/g。低温杀菌温度 58-62℃、时长 8-10 分钟,确保活性菌数残留≥10^5 CFU/g(符合益生菌食品标准)。
发酵类肉制品若不进行低温杀菌,切片后在冷藏条件下保质期仅 3-5 天,经低温杀菌后可延长至 10-15 天,且能维持产品的发酵风味与益生菌活性。
酱卤类肉制品经酱油、香料卤制而成,含浓郁酱香味,水分含量 65%-75%(高水分),且卤制过程中易受容器、环境微生物污染,需低温杀菌保障安全,主要包括:
- 酱卤禽肉:如酱鸡爪、卤鸭翅,经 100℃卤制 30-40 分钟后,仍残留耐热菌(如蜡样芽孢杆菌),且肉质含较多褶皱(易藏菌)。低温杀菌需采用 “水浴式” 工艺,温度 70-73℃、时长 20-25 分钟,同时添加 0.01% 纳他霉素(天然防腐剂),延长保质期至 7-10 天(0-4℃);
- 酱卤猪肉:如酱肘子、卤猪蹄,脂肪含量 20%-25%,胶原蛋白含量高(10%-15%),卤制后肉质软烂,高温杀菌会导致肉质散碎。低温杀菌需控制温度 72-75℃、时长 25-30 分钟,配合真空包装(真空度 - 0.09~-0.1MPa),防止脂肪氧化与微生物污染;
- 酱卤牛肉:如酱牛肉、卤牛腱,瘦肉含量 75%-85%,含肌红蛋白(赋予红色色泽),高温易导致肌红蛋白变性使色泽变暗。低温杀菌需采用 “梯度升温”(45℃→60℃→72℃),时长 22-25 分钟,保持牛肉的酱红色泽与紧实口感(硬度≤6kgf)。
酱卤类肉制品若仅靠卤制杀菌,常温下保质期不足 24 小时,经低温杀菌后,0-4℃冷藏可延长至 10-15 天,且能保留 90% 以上的酱卤风味物质。
调理类肉制品多为烹饪前的半成品,需消费者进一步加热处理,但为避免加工前微生物过度繁殖,需低温杀菌控制初始菌数,主要包括:
- 腌制调理肉:如腌制鸡胸肉、调理牛排,添加盐(1%-2%)、糖(0.5%-1%)、香辛料,水分含量 65%-70%,pH 值 5.8-6.3,易滋生沙门氏菌。低温杀菌温度 65-68℃、时长 12-15 分钟,将初始菌数控制在 1000CFU/g 以下,方便消费者后续煎、烤加工;
- 裹粉调理肉:如炸鸡块(生制裹粉)、炸猪排(半成品),裹粉层(面粉、面包糠占比 20%-30%)易吸附微生物,且油脂含量 15%-20%(预处理时添加),易氧化。低温杀菌需采用 “热风式” 工艺(避免裹粉脱落),温度 68-70℃、时长 15-18 分钟,同时在裹粉中添加 0.02% 维生素 E(防氧化);
- 串类调理肉:如鸡肉串、牛肉串,经切块、穿串后,表面积增大(易受污染),水分含量 68%-72%,主要风险菌为李斯特菌。低温杀菌需采用 “喷淋式” 工艺,温度 70-72℃、时长 18-20 分钟,确保串类中心温度达 65℃以上,保质期可延长至 5-7 天(0-4℃)。
调理类肉制品若不进行低温杀菌,在冷藏条件下保质期仅 2-3 天,经低温杀菌后,既能保障加工前的微生物安全,又不影响后续烹饪时的口感(如煎制后仍能保持外酥里嫩)。
(六)即食小包装肉制品:高频消费,需便携保安全
即食小包装肉制品(单包重量 20-50g)因便携、即食的特点,消费者无需二次加工,必须通过低温杀菌彻底杀灭致病菌,主要包括:
- 即食鸡肉制品:如鸡肉丁、鸡肉丝,经切丁 / 切丝后,表面积增大(易污染),水分含量 65%-70%,添加香辛料(如辣椒、花椒)调味。低温杀菌温度 72-75℃、时长 20-22 分钟,配合铝箔真空包装(氧气透过率≤0.1cc/(m²・24h)),保质期 15-20 天(0-4℃);
- 即食猪肉制品:如猪肉脯(软质)、肉粒,水分含量 45%-55%(高于传统硬质肉脯),含糖(5%-8%)、酱油(3%-5%),易滋生金黄色葡萄球菌。低温杀菌温度 68-70℃、时长 18-20 分钟,避免高温导致肉质变硬(咀嚼性≤4kgf);
- 即食禽副产品:如鸡胗、鸭肫,肉质紧实(含较多结缔组织),卤制后水分含量 60%-65%,易藏菌于组织间隙。低温杀菌需采用 “搅拌式” 工艺(转速 5-8r/min),温度 73-75℃、时长 25-30 分钟,确保杀菌均匀,保质期 10-15 天(0-4℃)。
即食小包装肉制品若杀菌不彻底,易引发食源性疾病,低温杀菌能在保障安全的同时,满足消费者对 “开袋即食、口感鲜嫩” 的需求,是这类产品的核心加工环节。
![AI 生成图 1:需低温杀菌的肉制品种类分类场景,左侧为低温灌肠类(鸡肉肠、猪肉火腿肠),中间为熏煮类(法兰克福肠、熏煮火腿)与发酵类(萨拉米香肠、发酵火腿),右侧为酱卤类(酱鸡爪、酱牛肉)、调理类(腌制鸡胸肉、裹粉炸鸡块)及即食小包装类(鸡肉丁、猪肉脯),每类产品标注水分含量与核心风险菌]
ALT 描述:展示六大类需低温杀菌的肉制品,含低温灌肠、熏煮、发酵、酱卤、调理、即食小包装类,标注每类产品示例、水分含量及核心风险菌,清晰呈现分类与特性
二、市场常见的肉类杀菌成品:按消费场景与产品形态盘点
市场上常见的肉类杀菌成品多为经低温杀菌的即食或半成品,覆盖
休闲零食、
餐桌食材、快餐配料三大消费场景,产品形态丰富,且均需在包装上标注 “低温冷藏”“开袋即食” 等提示,方便消费者识别。
(一)休闲零食类:小包装、多风味,即食便捷
休闲零食类肉类杀菌成品以单包 20-50g 的小包装为主,口味多样(香辣、酱香、烟熏等),主打 “开袋即食、便携分享”,常见产品包括:
- 即食禽肉零食:
- 香辣鸡爪 / 鸭翅:采用酱卤工艺后低温杀菌(72-75℃、25 分钟),包装为铝箔真空袋,表面附着辣椒、花椒颗粒,口感 Q 弹,保质期 10-15 天(0-4℃),代表品牌如绝味、周黑鸭的锁鲜装产品;
- 烟熏鸡胸肉条:经 55℃低温烟熏后,再进行 68-70℃低温杀菌(18 分钟),添加黑胡椒、孜然调味,脂肪含量≤5%,适合减脂人群,包装为透明 OPP 袋(内置吸氧剂),保质期 15-20 天(0-4℃);
- 藤椒鸡胗:卤制后添加藤椒油调味,低温杀菌(73-75℃、30 分钟)控制初始菌数,肉质紧实有嚼劲,单包 30g,保质期 7-10 天(0-4℃),常见于超市零食区与电商平台。
- 即食猪肉零食:
- 软质猪肉脯:采用猪后腿肉切片,经腌制、烘烤后低温杀菌(68-70℃、20 分钟),水分含量 50%-55%,口感软嫩(不同于传统硬质肉脯),口味有原味、蜜汁味,单包 25g,保质期 15-20 天(0-4℃);
- 酱香猪肉粒:猪肉切丁后酱卤,低温杀菌(72-75℃、22 分钟)后真空包装,颗粒直径 8-10mm,含酱油、八角等风味,单包 40g,保质期 10-15 天(0-4℃),适合办公、出游时食用;
- 熏煮猪肉肠(小规格):如拇指肠,直径 10-12mm,长度 3-4cm,低温杀菌(70-72℃、15 分钟),口味有香辣、玉米味,单包 20g(含 5-6 根),保质期 15-20 天(0-4℃),是儿童与青少年喜爱的零食。
- 混合肉类零食:
- 荤素搭配零食包:如 “鸡肉丁 + 鱼豆腐”“牛肉粒 + 豆干”,其中肉类经低温杀菌(鸡肉丁 72℃、20 分钟,牛肉粒 75℃、25 分钟),豆制品同步杀菌,包装为独立小袋组合装,单包 50g,保质期 7-10 天(0-4℃);
- 地域风味零食:如川味麻辣肉干(猪肉 / 牛肉)、广式叉烧肉条,经特色工艺加工后低温杀菌,保留地域风味,单包 35g,保质期 10-15 天(0-4℃),满足不同消费者口味偏好。
这类产品的核心消费场景为休闲娱乐、户外出游,低温杀菌不仅保障安全,更能保留零食的 “鲜、香、嫩” 口感,是目前肉制品零食市场增长最快的品类之一,2024 年市场规模已突破 200 亿元。
(二)餐桌食材类:半成品、易烹饪,适配家庭厨房
餐桌食材类肉类杀菌成品多为 500-1000g 的中包装半成品,消费者需简单加热(如蒸、煮、炒)即可食用,适配